欢迎来到学报编辑部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重点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学报首页 >> 重点栏目 >> 正文

2011年第5期 特别策划:青阳腔研究

主持人语:2006年6月,国家文化部发布了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传统戏剧栏目下录有青阳腔,编号为“Ⅳ—6”,申报地为安徽省青阳县和江西省湖口县。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地方高腔系统。 据研究,明代中后期南方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弋阳腔传到安徽池州一带,与青阳、南陵等地的地方语音、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滚白夹杂的新的声腔系统,并在大江南北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明代万历年间,即有诸多标目为“天下时尚南北青昆”、“徽池雅调”、“青昆时调”等剧目选本刻印成书,至今仍能见到十数种之多。

四百余年来,从资料整理、渊源寻踪到艺术探讨,青阳腔研究从未间断。近年来,青阳腔在民间的遗存得以发掘,研究相关问题者络绎不绝。安徽池州、江西湖口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果的工作。1992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在青阳县举办了“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江西九江市举办了“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本期专栏刊发的五篇论文就是最新一组青阳腔研讨成果。

纪永贵教授等论文从研究史出发,分析了青阳腔研究存在的困境,提出了青阳腔研究的诸多难题,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青阳腔拓展了新的空间。黄振林教授的论文认为,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 祝中侠副教授的论文从青阳腔研究史入手细致梳理了青阳腔研究中诸多专题和诸多观点。路广宏老师的论文以池州青阳腔传承人汪正科为个案和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来对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林国霞老师的论文认为青阳腔脸谱的独特魅力体现在艺术造型和色彩的独到处理上,随着青阳腔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其造型和色彩日趋考究精细,丰富多彩,具有中国民间美术所共有的艺术特征。

主持人简介:纪永贵,男,1968 年 2 月生,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艺术系主任、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民间戏曲方向),院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古代文学方向),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纪永贵,刘自圣:青阳腔研究的困境与难题

黄振林:论明代青阳腔的崛起及其曲体变迁的特征

祝中侠:关于青阳腔研究的整体审思

林国霞:青阳腔脸谱的艺术特征

路广宏: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